热播剧《清平乐》展现了宋仁宗时期人才济济的盛况,电视剧快接近尾声时,“三苏”才登场。1056年,苏洵送苏轼、苏辙兄弟入京应试,从四川出发,途经陕州渑池(今三门峡市渑池县),到东京汴梁(今河南省开封市)参加礼部会试,双双进士及第。1060年,经吏部铨选,苏辙被推荐任渑池县主簿,同时又被推荐参加制考,因备考没有到渑池上任。一年后,苏辙参加制考及第,走上仕途,在历史上留下了“一心为民、铁骨铮铮”的廉政形象。
为民请命 不依强权
苏辙参加制考时,制科的科目是“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”。其策论语言尖锐犀利,矛头指向稳坐江山30多年的仁宗,列出许多弊政:缺乏忧患意识,“无事则不忧,有事则大惧”;不会用人,“择贤否而任之;沉溺于声色犬马,不理政事,“坐朝不闻咨谟,便殿无所顾问”;宫中生活穷奢极欲,百姓生活愁苦,“赋敛繁重,百姓日以贫困”;“庆历新政”半途而废,未见实效……字里行间,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。
走上仕途后,苏辙经过社会的历练,日渐沉稳,但他直言不屈的风格没有改变,而且更加注重从民生的角度思考问题,批评时政更切中要害。
1067年,宋神宗继位,想增强国力,起用王安石变法。王安石实施的青苗法,就是民户在每年夏秋“两收”前,向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,于青黄不接之际得到救济;国家收取20%的利率,半年为期,可以增加国库收入。
这看似两全齐美的好事,苏辙却发现了其中的弊端,看似惠民、实则伤民,政府强迫百姓借贷,强行催还,“然出纳之际,吏缘为奸”,给一些贪官污吏可乘之机,建议改进“常平仓”法,国家在粮食贱时收购,贵时低价抛售,使商贾不能哄抬粮价,贫户得到切实的利益。史料记载,青苗法在实际执行中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偏差:新法规定借户贫富搭配,富户不需要借贷却被地方官员强行摊派,贫户无力偿还连累富户变贫户,或者向富户借高利贷;一些地方官随意提高利息,额外增加繁多的名目进行勒索,青苗法就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,官府成了最大的债主,并未实现最初的富民目的。
虽然苏辙在新法实行前就发现了弊端,但王安石不听劝告,依然颁布实施。苏辙上书皇帝,言辞十分激烈,告诫执政者不要不顾老百姓死活,终因得罪王安石而被贬官。
1086年2月,苏辙任右司谏(负责规谏讽谕)。面对朝政混乱、吏治腐败、边防空虚的局面,苏辙从稳定政局、关心民生出发,积极履行谏官的职责,任谏官7个多月,上奏章多达74篇,提出了一系列切中时弊的建议:在用人上,君王要亲君子,远小人;在民族关系上,主张恪守诚信,怀柔西夏,反对边将寻衅生事,避免引起更大的外族侵扰;在内政上,坚决反对全面废除新法,主张趋利避害,用其所长。
高太后及时采纳他的建议,对稳固时局起到了重要作用,1089年苏辙被任命为尚书右丞(相当于副宰相)。南宋何万在《苏文定公(苏辙)谥议》评价说:“元祐九年之间,朝廷尊,公路辟,忠贤相望,贵幸敛迹,边陲绥靖,百姓休息,君子谓公之力居多焉。”
为人不党 周而不比
北宋的朋党之争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。朋党之争使官僚系统转变成为了一个党派系统,普通官员通过寻找政治靠山来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,形成了“无人莫做官”的局面。
王安石变法时期的新旧党争尤甚,变法选用新党之人而排斥党派外优秀人才。1069年,王安石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,主要职能是筹划国家经济,改变旧法,制定新法。苏辙在此机构中任检详文字(相当于机要文书),如果依附顺从王安石,仕途一定会青云直上。但他从百姓利益出发,对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批评。
苏辙置身于党争之外,不依附新党也不依附旧党,不高攀王安石也不高攀司马光。他把国家的利益、民族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,拎着乌纱帽干事,不捂着乌纱帽做官。
1085年,年幼哲宗即位,高太后垂帘听政,罢免王安石新党,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掌权后,要废除王安石的免役法,恢复差役法。苏辙认为,差役法废除快20年了,新法已经实行,废除新法,要有缓冲期,简单地废除,政府信用灭失,而百姓也经不起折腾。他建议,新法暂行到年底,其中好的措施保留,来年再实行差役法,并提前预告,让百姓有所准备。司马光想改变科举,另立新条例,苏辙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,然后讨论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,但司马光不听劝告。
在人们眼中,苏辙谁都反对,其实他是就事论事,对问题的态度取决于他对事物本身对错的判断,而不局限于党派立场,体现了一个官员周而不比、群而不党的正直品格。
为官一方 造福百姓
苏辙不拉帮结派,为百姓直言而得罪新旧两党,被一贬再贬,先后在河南、安徽、江西等地任地方官,任职时间虽然较短,但他勤政务实,做出了实实在在的政绩。
1084年12月,苏辙被贬赴任绩溪(今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)令,仅半年时间。但他以秉公办事、不贪钱财、仁义施民的西汉官员朱邑为榜样勉励自己,造福百姓。朝廷下令郡县供应战马,但江南不产马,别处县令强行加大赋税以代购战马,而苏辙深察百姓之苦,以“事忌太遽,徐为之备”为由消极拖延,最后不了了之,使绩溪百姓避免了加重赋税。
1094年4月,苏辙被贬到汝州上任,恰逢大旱,百姓恐慌。按风俗要向上天祈雨,苏辙亲撰祈雨文告,准备祈雨仪式。苏辙知道祈雨不能解决问题,但可以稳定民心,打算祈雨后,动员百姓引汝河水抗旱,进行生产自救。求雨前夜,普降大雨,旱情解除。老百姓把降雨归功于苏辙,但他将“未请而雨”的功劳给了前两任知州,将祈雨仪式改成谢雨仪式,撰写谢雨文,在到任的第5天举行了酬谢降雨仪式。他还在发展地方经济和保护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。虽然任职不到百天,当他被罢免离开时,送别的百姓呜咽流涕,延绵数十里。
苏辙从小受孟子思想影响,关心民生问题,在一次次贬官之后仍能直言不讳地提出自己的政见,勤于政事,造福百姓。苏辙所为,既是忧国忧民的本性使然,也是一个官员方正刚直、廉洁从政、勤政为民的应有品格。(丁应晓)
相关阅读:
《清平乐》中的廉政人物|晏殊:温柔多情的词人 刚正严谨的能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