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巡察组不仅帮我们找准了问题症结,更在边巡边改中推动我局解决一批实际问题,带动机关作风明显转变,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也有了治理新方向和实举措。”近日,在与漯河市委第一巡察组沟通时,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、局长云少华如是说。
2025年8月中旬至9月底,市委第一巡察组对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开展巡察“回头看”,坚持与被巡察党组织“同题共答、同向发力”,将边巡边改贯穿巡察全过程,推动政治巡察与基层治理、作风建设深度融合,着力把巡察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。
聚焦民生关切,推动问题“立行立改”。“井都坏了,浇地怎么办?”“机井时不时都罢工了,真耽误事。”巡察组进驻伊始,高标准农田机井“重建轻管”问题便从群众反映中凸显出来。群众期盼处就是巡察发力点,巡察组闻讯而动,一周内7次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察,发现部分高标准农田机井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,有的电缆出现故障,有的水泵淤塞严重,不能正常作业。
“决不能让民心工程变成‘闹心工程’。”在组务会研判时,组员意见高度一致。巡察组当即向市农业农村局下发《立行立改通知书》,直指问题、明确时限、压实责任,全程跟踪问效,推动对全市4538眼机井进行全面排查,维修机井336眼,迅速有力回应了群众关切。
然而,在座谈中,市农业农村局相关科室负责人也坦言,“高标准农田问题反复排查、反复整改、反复出现。”巡察组敏锐地意识到,问题表象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机制弊端和作风问题,不能仅仅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。
深挖问题根源,实现整改“标本兼治”。巡察不止于“当下改”,更重在“长久立”。为摸清机井问题反复出现的症结,经巡察组访农户、询专家和查资料等多渠道了解,发现无人管、管不好是核心堵点。为从根源解决,在巡察组持续督促推动下,该局党组会同各县区主动破局,积极探索市场化、专业化管护新路径,创新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“六步工作法”,构建从规划设计到长效管护的全周期工作闭环。召陵区率先引入第三方机构,开展数智化管护试点,构建“线上监测+线下巡检”双规运维机制,搭建数字化管理平台,实现机井“一井一码”、运行实时监测、故障智能派单、维修全程闭环,维修响应效率显著提升。舞阳县创新“保险+管护”模式,构建“政府+保险公司+第三方运维”三重保障体系,通过保险机制锁定维修成本,有效纾解资金和响应难题。
无独有偶,针对市农业农村局在孟寨镇17标段种植绿化树成活率低、屡遭毁坏问题,巡察组在与百余名群众沟通下发现,根源在于农户担心树木影响庄稼生长,所以将补栽的绿化树拔光。巡察组随即督促局党组及时调整田边绿化树种植点位和树种,充分考虑周边农户利益,兼顾经济性和成活率,终于破解了这一“改后反弹”怪圈。
强化成果运用,力促发展提质增效。巡察的最终目的是推动改革、促进发展。市委第一巡察组将推进边巡边改的过程,作为督促被巡察单位转变作风、提升效能的重要契机。紧盯学习传达上级政策文件“慢半拍”问题,巡察组通过现场交办、跟踪问效,推动建立政策文件“分级负责+快速响应”机制,平均传达时间从一周压缩至3天,效率提升1倍以上。针对二级机构管理弱化、业务素质不高问题,巡察组提出精准建议,实施“按需定岗、人岗匹配”,开展针对性培训,提升履职能力,干部队伍焕发新生机。面对座谈反映突出的“机关化”作风问题,巡察组带头下沉一线走访,推动组建6个秋粮生产专家指导组会同农技人员下乡服务,举办培训33班次,培训农户2400余人次,发放技术资料5.4万余份,以精准服务赢得群众认可。
“边巡边改是推动被巡察党组织强身健体的关键一招,我们将持续深化‘五改贯通’机制,压实整改责任,做实巡察‘后半篇文章’,为全市‘三农’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。”市委第一巡察组负责人表示。(张博翟凯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