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清丰县委第十轮巡察工作的有序推进,县委第四巡察组在实际工作中打破常规路径依赖,创新探索出“巡察跟着问题走,谈话伴着实地查”的工作模式。这种将实地查看与个别谈话有机结合的工作方式,被形象地称为“车轮上的谈话室”,不仅有效压缩了单独谈话的时间成本,更显著提升了巡察发现问题的精准度和穿透力,成为提升基层巡察质效的一项务实创新。
动中取“活”情——车轮上的高效谈话。为破解传统巡察中谈话与查看“两张皮”、耗时低效的难题,巡察组转换思路,变“坐等谈话”为“动中谈话”。每次确定实地查看点位后,提前联系被谈话人同行,依据被谈话人的工作性质制定“靶向路线”,前往棚户区改造现场便走施工便道,查看产业园则围绕厂房周边进行。路上的半小时车程、现场的步行往返,都成了开展“车轮上谈话”的宝贵时机。巡察干部“边走边问、边看边记”,谈话内容紧扣眼前场景,问题导向鲜明。通过沉浸式、场景化的谈话,不仅节省了大量时间,更让谈话对象在熟悉环境下放松心态,提供的信息往往更具体、更鲜活。
无声现场“说”真相——实地查看的穿透力。现场无言,事实铿锵。那些沉默的场景,往往比精心准备的汇报更能揭示深层次问题。规划图纸上醒目标注的“沿街旺铺”,现实中却是51套卷闸门紧闭、橱窗积满污垢的“沉睡资产”;宣传材料里描绘的“智慧停车场”,却发现面积悄然“缩水”……巡察组的脚步踏遍关键点位,目光穿透表象。这些无声的现场,成为最客观、最有力的“证据”。巡察组坚持每日不少于两次的实地查看,每一次都不是“走过场”,而是带着前期线索和谈话疑点进行精准“印证”和深度“挖掘”。
融合发力显担当——质效双升的巡察实践。“车轮上的谈话室”并非简单叠加,而是谈话与查看的化学反应。通过这种模式,第四巡察组接连精准发现了“林下经济项目土地长期无偿出租”“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滞后影响企业入驻”等重要问题。他们将每日两次实地查看喻为“摸活鱼”,将数次途中谈话视为“撒渔网”,双管齐下,让隐藏的问题无处遁形。
“我们始终坚信,巡察的生命力在于发现真问题、推动真整改。‘车轮上的谈话室’正是践行‘一线工作法’、推动巡察监督具体化精准化的有效探索。”清丰县委巡察办负责人介绍,“它打破了时空限制,在动态中实现了‘谈话’与‘查看’的即时互证、相互激发,显著提升了我们发现问题的速度和深度,也锤炼了巡察干部‘用脚步丈量民情、以实据印证问题’的过硬作风。这一实践,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,注入了更强劲的巡察动能。”(武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