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名臣李勉,一生清正廉洁、端正严峻,后虽官至宰相仍清廉自守,深受百姓爱戴与敬仰。他身居高位不改初心,处境贫狭亦不为百金折腰,年少时就因埋金取义的故事广受世人称赞,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君子之风。
天宝年间,少年的李勉布衣素裹,恰逢一行儒生客居宋州,相处甚为投机,遂与之同住。然而未过多久,其中一位儒生突发疾病。在病重垂危之时,叫来了李勉,他用为数不多的力气取出多年积攒的盘缠——一袋沉甸甸的黄金。随后紧紧握住李勉的双手,言辞恳切:“我本洪州人士,此番欲赴京求取功名,不料病困于此。望你拿着这些钱财帮我料理后事,余下的钱还请转交于我的家人”。李勉不禁眼含热泪,慨然应允。
这个书生死后,李勉依托将他妥为安葬,事事尽心,无一疏漏。然而对于剩下的不少黄金,他竟分文未取,悉数将其同葬于墓中。在无人知晓,毫无外部压力的情况下,李勉不昧其心,将一句承诺守得坚如金石,他的高风亮节非为他人之言,实乃深植于心的君子之德。
几年后,李勉任职开封尉,为官清廉奉公,颇受当地人赞誉。此时,书生远在洪州的家属一路风尘,前来探寻其下落。历经辗转,终于在宋州得知是李勉为其料理的后事,心中感激不已,又专程前往开封前去拜谢。
面对闻讯而来的书生家人,李勉主动告知书生所托之事,并将其领至书生安葬处。来到墓前,他肃立片刻,亲手拂去碑前杂草:“昔日所受之托,勉未曾遗忘,所剩下的金银,分文未动,皆藏于此”。然后命人挖开墓土,将当年所埋下的财物悉数奉还。书生家人手捧遗金,泣不成声,他们感佩的不仅是财物复得,更是李勉在暗室之下,仍能恪守诺言,持义不移的君子品格。
李勉在开封任上的这段佳话,不仅仅是一段历史,更是一面映照其为官之德与君子之风的明镜。让这座古城与他的正气清风相融合,成为中华廉吏文化中一盏不灭的明灯。(雷世杰 王天一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