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阳:强化“三资”监管 守牢村集体“家底”
2025-01-03 17:31 来源: 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

“对已经收回集体的1392亩滩地,我们通过洛阳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公开招投标重新发包,既为群众增加了收益,也带动全村‘三资’监管工作规范提升。”近日,洛阳市孟津区纪检监察干部到会盟镇扣马村回访时,该村负责人介绍道。

2024年以来,洛阳市纪委监委立足职责定位,紧盯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、使用、监管等关键环节,围绕集体账目管理、合同规范、基层村务监督平台使用等进行全方位、常态化监督检查,着力破解集体“三资”领域存在的顽瘴痼疾,护航集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。

规范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,首先要摸清“家底”。新安县纪委监委会同县财政局、农业农村局,聚焦农村集体“三资”底数不清、集体资产监管不到位等方面进行集中走访排查,建立问题台账,强化跟踪问效,实行销号管理。洛宁县纪委监委加大对村集体资源资产存量、价值及交易情况的监督检查,发现村集体资金支出不规范、程序不到位、使用不精准等问题86个,查处坐收坐支集体资金、违规出租集体资产、违规发包集体资源等问题32起。宜阳县纪委监委联合农业、财政、审计等17个职能部门,采用“组组”协同、“室组”联动监督模式,通过村干部座谈会、老党员交心会、调阅台账、走访群众等方式,查资产、问盈亏、访民意,排查梳理“三资”管理方面问题97条。

合同是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的重要载体。栾川县纪委监委通过现场实地走访、查阅财务凭证等方式,对合同签订不规范、年限过长、资金入账不及时等问题进行督查,与县农业农村局、财政局、审计局等职能部门一起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,采取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书、推动完善相关制度等措施,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合同管理。老城区纪委监委充分发挥社区监察联络员“探头”作用,对农村集体经济合同签订、履行、管理等进行全程跟进、贴身监督,严查违规签订合同、合同应履行未履行、合同到期应收回未收回等问题。

为真正让农村集体“三资”晒在阳光下,洛阳市纪委监委借助信息化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在全市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监管信息化建设。“打开手机,不仅能看到肉牛养殖、香菇种植等村集体经济分红情况,还能实时收集、跟进处理群众的意见建议。”汝阳县纪委监委引入村财务智慧管理系统,对村(社区)纪检委员、监委会主任进行集中使用培训,促进村级监督力量利用数字赋能,提升监督质效。瀍河区纪委监委定期登录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平台,抽查村(社区)集体“三资”管理、惠民惠农政策和民生事项落实情况,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,精准有效发现问题线索,有效解决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不规范、监督不到位等难题。

管好村集体“钱袋子”,还要从源头强化干部队伍建设、规范程序操作、注重建章立制。偃师区纪委监委坚持队伍建设和构建长效机制同步推进,组织各镇(街道)“三资”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13批次,监督推动相关单位制定完善《偃师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办法》《偃师区农村集体资产监督管理办法》等制度18项。涧西区纪委监委充分运用典型案件开展以案促改、以案促治,督促各个社区建立完善财务管理、资产管理等机制,制定出台社区干部廉洁履职负面清单39项,推动农村集体“三资”管理更规范、小微权力运行更透明。(王轩)

责任编辑:   段君伟